洮河保护区开展珍稀濒危植物监测研究工作调查
7月1日-13日,甘肃农业大学林学院孙学刚教授一行3人与保护区工程技术人员组成珍稀濒危植物监测研究团队深入洮河保护区开展外业调查工作。
首先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濒危动植物种国际贸易公约(CITES)附录》、《国家重点保护野生植物名录》、《甘肃省重点保护野生植物名录》、《保护区国家重点保护野生植物》等为依据制定了《甘肃洮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国家重点保护及珍稀濒危野生植物调查与研究项目实施方案》,确定监测研究外业调查植物种类,明确了工作范围、对象、内容和职责。
其次,确定调查路线和方法。按照由近及远、突出重点、难易结合、全面覆盖的原则进行路线选择和样地(样方)选址。先后在大峪阿角沟、八十沟,卡车扎路沟,车巴光盖山和什巴大沟等主要沟系和重要区位设置监测研究固定样方16个,涵盖了21种国家Ⅱ级重点保护植物,并对其实施有效监测。
其三,实地调查记录填写表格,取得各项调查数据,形成原始数据资料。对监测对象的名称、数量、平均高度、繁殖状况、受威胁因素、位置、海拔、立地条件、干扰因素和程度以及乔木层、灌木层、草本层等因子详细调查记录,形成数据文字资料。先后在不同海拔梯度调查记录了秀丽假人参、红花绿绒蒿、桃儿七、黄花杓兰、暗紫贝母、华西贝母、西藏杓兰、西南手参、水母雪兔子等珍稀野生濒危植物进行了样方调查,并取得了生境群落的影像图片。
通过这次监测研究调查,获取了详实的资料,为以后持续跟踪监测完成了基础性工作。根据方案制定的工作路线图,按照既定的监测研究目标,分析对比历次监测数据,总结各种干扰因素对监测对象形成的威胁途径、干扰程度、种群数量动态、生长过程变化、繁殖特点要点、生境发育要求,进而为保护区科学规划保护方案、有效落实保护措施,不断提高保护质量,实现国家重点保护植物种群数量增加,自然条件下植物遗传多样性普遍安全奠定坚实基础。